2022年06月09日/ 浏览 40
下面是具体的隔音的方法介绍:
一、作为窗户的隔音对策,通常是采用双层窗的结构。可以把现有的窗户保留,再追加一扇窗户;或者是去掉已有的窗户,重新安装一扇按新标准设计的玻璃都一样厚,它们的谐振频率就是相同的。这样会使该频率附近的声音很突出。一般情况下,两层窗户的间隔应有20cm-30cm。要达到和混凝土墙同样的-50dB的隔音效果,两层玻璃之间的间隔在30cm以上。如能在此间隔中再采取一些吸音措施,那就更好了。正确地施工,房间能保证-50dB的隔音特性。
二、第二个薄弱环节就是门。隔音效果最差的要数一般集体公寓中和简单家庭装修中装设的门,粗造地用胶合板钉的门和门框之间有不小的间隙,其隔音特性最多不过-15dB。一般住宅门的隔音特性可达-25dB~-35dB。性能更高的,监听室用的那种铁门很少在民宅中见到。现在日益增多的双层防盗门有不错的隔音特性。 要想将胶合板门改装成隔音门,这时应考虑门的隔音特性要和墙壁的隔音特性一致。假如房间墙壁的隔音特性只有-30dB,安装一扇隔音特性为-35dB的门,就有质量过剩的嫌疑。而且,由于生产的不同,-30dB和-35dB的门,价格上有很大的差别。 价格成本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是否自己也能采用一些补救措施?如果是自己动手提高门的气密性,也可粘贴一些门缝胶条或者海绵一类的东西,因相对减小了门框的间隔,隔音特性多少也有一些提高。
三:前面说了窗户和门是最薄弱的活动部分。接下来的工作是对各种墙壁隔音特性的增强。一般民宅的承重墙用钢盘混凝土或实心砖的结构,有较好的隔音效果。问题多出在隔墙采用的轻型空心砖或灰胶纸板,隔音特性只有-25dB~-30dB。多数家庭影院的房间都有一二堵墙面是这样的结构。毫无疑问,除了窗户和门之外,这是产生声音汇漏最为严重地方。如不采取措施,空心砖中间的空气振动会引起墙壁共振,这种情形对音质十分不利。具体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拆掉原有墙壁,重新打造一堵隔音墙;二是保留原有的墙壁,增加一堵隔音墙。
在什么场所用,用什么材质所起到的效果各不相同。
汽车的全车隔音如果质量好的话能减少3-5分贝
专业的隔音设备打造的隔音房能降低10分贝以上
还有一种隔音板,安装在城市高架和高速旁边,可降低3-10分贝噪音
希望这个回答您能满意
隔音屏障高度可做到12米,但是需要做成符合立柱,一般高速公路隔音屏障高度也就做到5米高。可以减低噪音≥25分贝。
隔声材料隔声材料是指能减弱或隔断声波传递的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用材料的入射声能与透过声能相差的分贝数表示,差值越大,隔声性能越好。
对于一个建筑空间,它的围蔽结构受到外部声场的作用或直接受到物体撞击而发生振动,就会向建筑空间辐射声能,于是空间外部的声音通过围蔽结构传到建筑空间中来,这叫做“传声”。传进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地小于外部的声音或撞击的能量,所以说围蔽结构隔绝了一部分作用于它的声能,这叫做“隔声”。
传声和隔声只是一种现象从两种不同角度得出的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围蔽结构隔绝的若是外部空间声场的声能,称为“空气声隔绝”;若是使撞击的能量辐射到建筑空间中的声能有所减少,称为“固体声或撞击声隔绝”。
这和隔振的概念不同,前者最终的是到达接受者的空气声,后者最终的是接受者感受到的固体振动。但采取隔振措施,减少振动或撞击源对围蔽结构(如楼板)的撞击,可以降低撞击声本身。
隔声屏障主要用于室外。随着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日益严重,有些大量采用各种形式的屏障来降低交通噪声。在建筑物内,如果对隔声的要求不高,也可采用屏障来分隔车间与办公室。屏障的拆装和移动都比较方便,又有一定的隔声效果,因而应用较广。
纤维多孔吸声材料,如离心玻璃棉、岩棉、矿棉、植物纤维喷涂等..
轻质多孔,比如海绵、玻璃棉等;另外利用声音的衍射干涉也能隔音,比如用较厚的木板均匀(为了美观)的钻上小孔,在木板厚封闭一个小空间,这样的做法既能隔音又能防止声音的反射。
隔音屏障一般都用石棉,声音的传递一般都是靠共振,石棉的共振性差,所以适合做隔音隔断.
隔音屏障高度可做到12米,但是需要做成符合立柱,一般高速公路隔音屏障高度也就做到5米高。可以减低噪音≥25分贝。
隔声材料隔声材料是指能减弱或隔断声波传递的材料。隔声性能的好坏用材料的入射声能与透过声能相差的分贝数表示,差值越大,隔声性能越好。
对于一个建筑空间,它的围蔽结构受到外部声场的作用或直接受到物体撞击而发生振动,就会向建筑空间辐射声能,于是空间外部的声音通过围蔽结构传到建筑空间中来,这叫做“传声”。传进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地小于外部的声音或撞击的能量,所以说围蔽结构隔绝了一部分作用于它的声能,这叫做“隔声”。
传声和隔声只是一种现象从两种不同角度得出的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围蔽结构隔绝的若是外部空间声场的声能,称为“空气声隔绝”;若是使撞击的能量辐射到建筑空间中的声能有所减少,称为“固体声或撞击声隔绝”。
这和隔振的概念不同,前者最终的是到达接受者的空气声,后者最终的是接受者感受到的固体振动。但采取隔振措施,减少振动或撞击源对围蔽结构(如楼板)的撞击,可以降低撞击声本身。